广西:加力突破 务求实效******
【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⑲】
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王瑾雯
1月8日,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全面恢复通关。当日入境旅客2800多名,出入境货物车辆1500余车次,尽管口岸排着几公里“长龙”,但依旧秩序井然。
为保证友谊关口岸全面恢复通关,凭祥市探索建立“党支部+公司+党员”模式,指导友谊镇卡凤村建设司机“红色驿站”,为货车司机和出入境旅客提供暖心服务。司机陆庆华说:“以前都是在车上将就休息一晚,现在在‘红色驿站’住宿,一大早就能开车到越南,既方便又省时。”
畅通物流循环是推动企业稳生产的重要一环。为帮助出口企业在恢复通关后平稳运转,广西崇左税务部门把脉出口企业需求,依托税收大数据和当地运输企业系统开票数据,加快出口企业、运输企业间“购产供销”连接,接起生产链、供应链断点。
“当前正是越南水果上市旺季,应季榴莲等水果容易腐烂。全面通关后,运输业务需求很大,预约不到企业和司机,好在崇左市税务部门牵线搭桥,帮助我们把积压的货物运输出去了。”广西亨泰控果贸易有限公司报关员农桥平说。
想企业之所盼,解企业燃眉之急。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加力突破、务求实效,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,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,全力推动全区经济运行整体好转。
全区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,自治区工信厅选派工业振兴特派员进驻区内各医药生产企业,“一企一策”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运行中的问题;柳州市设立“柳州企业日”“柳州工匠日”,开展企业家培育工程;桂林市叠彩区实施领导干部“企业大走访”行动,助力企业迅速达产稳产、扩能扩产……
一名党员就是一面党旗,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。全区各地充分发挥园区党委(党组)、工业振兴特派员工作队服务职能,对亿元以上工业企业、全年产值增速有望扭负回正或收窄降幅企业、高成长性企业等,逐个建立台账实施“一对一”服务,积极引导党员职工带头投入生产一线,成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“服务者”“守护者”。
“我们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,着力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,推动基层党组织提质聚力,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,为开辟发展新赛道、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坚实支撑。”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务委员、自治区党员教育中心(远程办)主任刘晓滨说。
《光明日报》( 2023年01月12日 01版)
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******
2月2日,在世界湿地日中国主会场上,国家林草局公布了18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,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入选。
据悉,海珠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原因在于其地域稀有性与代表性,是全国唯一一个地处超大城市中轴线上的国家湿地公园,是非常稀缺的城央绿色空间。广州放弃了超过万亿的商业开发价值,以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,在城市中央打造出“入则自然,出则繁华”的宝贵财富。
同时,海珠湿地内还拥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垛基果林生态系统,并保留了传承千年的高畦深沟传统农业文化,这代表着岭南特有的文化遗产。正是这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,使得海珠湿地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生态系统服务,日益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。
通过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,海珠湿地总结出一套城央湿地修复模式与技术。以鸟类栖息地构建关键技术为主线,以湿地生态学、景观生态学、动物生态学、恢复生态学等生态学理论为指导,从维护生态平衡、恢复鸟类多样性和生态功能、提高生态系统品质出发,构建适宜湿地鸟类生活、繁衍的多样化栖息地,开展鸟类栖息地构建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,并以湿地公园设计进行技术集成与推广,突破了城央湿地鸟类栖息地构建的技术瓶颈,让湿地鸟类种群不断壮大,生物多样性取得显著提升。
截至2023年1月,湿地率达79.4%,海珠湿地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187种,是原来的2.6倍,昆虫种类从66种增加到738种,鱼类从36种增加到64种。其中,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,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鸿雁、水雉、鸳鸯、白胸翡翠、褐翅鸦鹃、画眉等27种,IUCN红色名录中华花龟、平胸龟、中华鳖等20种。
自中国1992年加入《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》以来,已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,其中,内地81处,香港1处。截至目前,广东省入选国际重要湿地扩大至6处,包括:广东汕尾市海丰湿地、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、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、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、广东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。
(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记者 陈惠婷 魏垚)